close

大家好,我是alek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升溫,各國醫療體系受到嚴重考驗,

經濟方面也面臨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危機,

許多輿論在網路上傳的滿天飛,不僅加劇了人們的恐慌感,

也讓各政府形象在民眾心中大打折扣。

1.jpg

醫療崩潰與經濟衰退的雙重效應下,

各國政府紛紛祭出紓困方案想維持經濟正常運作,

反觀防治疫情卻像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這樣的現象也讓網路上出現一個疑問,究竟是生命重要? 還是經濟重要?

這個看似健全的社會究竟隱藏了哪些痼疾?

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2.jpg

想得到答案,我們必須先思考另一個問題,

什麼是人類普遍追求的事物?

有人會說是金錢、也有人會說是權力、或是名聲,

這些答案都沒有錯,但我們仍需更進一步思考,

為什麼人會想得到這些東西?

3.jpg

答案只有一個,為了獲得「自由」

為了自由,我們工作賺錢好有能力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為了自由,我們追求更高的權力好讓自己不需受他人指使,

為了自由,我們渴望更多的關注好讓自己的話語有一定份量。

4.jpg

但這些,真的就能讓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嗎?

若想了解自由對現代人的意義與影響,我們不能只是由現在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而是必須要從個人、社會發展以及心理層面來深入了解,

 

因此我將會結合兩部電影及一本著作,

分別是在去年獎項票房兩得意的《寄生上流》《小丑》

以及埃里希.佛洛姆撰寫的《逃避自由》

並分成三個部分來進行解說,

5.jpg

第一部分從《寄生上流》的角度來看待社會變遷下人類對自由追求的變化,

第二部分從《小丑》的觀點來切入個人對自由的渴望與失落所造成的影響,

第三部分則會結合上述的兩部分,來回答最初的問題,

在這個紛亂不堪的社會,我們該如何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個體與自由》

自由是什麼? 怎樣才能算是自由?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自由指的是一種可以自我支配,憑藉自身意志而行動的狀態,

但這個狀態並不是固定的,而會隨著人類對自我的認知,以及多大程度上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個體而有所改變。

7.jpg

嬰兒從出生、臍帶被剪斷與母親脫離的那一刻,生理上來說就已經是個獨立的個體,

但我們並不會認為此時的嬰兒是自由的,

因為他還不具備感知到自我的意識,以及憑自身意志行動的能力,

大部分還是處於需要依靠父母的狀態。

8.jpg

這時的嬰兒,雖然缺乏自由,卻十分有安全和歸屬感,

此時的他還未有「我」的概念,

外在與內在、父母與自己、他人或自我對他來說都仍是十分模糊的概念,

對他來說,世界就是自己,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這給了他十足的安全感。

9.jpg

伴隨著年紀的增長,神經與身體機能都日漸成熟後,

孩童會開始注意到「我」與「你」的不同,

某種程度上他不用再依靠父母的照顧便能達成內心所想要的目標,

他也開始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而這個過程也被稱之為「個體化」

10.jpg

但伴隨著個體化所帶來的自由,不安與恐懼也會在內心增長,

當個人認為世界與自己是一體時,

不會意識到自身行為所具有的可能性與相應的責任,也無須擔心受怕,

但是當個人成為獨立個體時,就必須面對自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

這些責任與危險往往令人感到孤立,甚至會想放棄所謂的個體性。

11.jpg

為了克服內心的孤獨與無力感,孩童會自然地遵循大人的言語以獲得安全感,

這樣的行為卻與自由的本質背道而馳,

這並非積極意義上的「擁有自由去進行某事物」

而是消極的接受「擁有自由以免受某事物之侵擾」

12.jpg

孩童在接受母親安排的同時,

也會一定程度上的認知到母親想法與自己的願望是有衝突的,

造成的結果可能就是孩童有時會乖巧的聽話,

有時又會以哭鬧的方式表達自身的不滿。

13.jpg

然而,這種個體化發展的矛盾並非僅存於個人,

在社會結構的發展也可見到相似的過程。

 

《中世紀到現代》

相較於現代社會,中世紀(中國皇帝制)社會最大的特點就在於缺乏個人自由,

每個人都被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牢牢綑綁,個人無法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

甚至被迫永遠居住在同一個地方,甚至無法選擇穿著和食物。

31.jpg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種生活簡直比死還難受,

但中世紀的人們卻不會因此而感到難受,

相對的,個人打出生起便在社會中有了明確的穩固位置,

因此人生中不會出現任何的不確定感,實際上也沒有那個必要。

15.jpg

因為這時所謂的個人尚未存在,人們未將自己視為是獨立的個體,

而是透過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來看待自己與他人,

他們不會感到任何的孤單與孤立,面對現實世界的種種苦難時,

人們往往將其寄託於信仰上,求得寬恕與愛物的信念。

16.jpg

然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

個人財富的增長漸漸的影響到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及生活品質,

就像是孩童意識到了父母與自己的不同,

這時的人們也開始將自己視為獨立的「個體」,而非社會的附屬。

17.jpg

人們發現了整個世界,世界卻也遠離人類,

獲得自由的同時,人們也失去了原本安定的社會定位,

一方面他們可以透過增長財富改善社會地位,獲得金錢、權力和名聲,

另一方面他們仍無法脫離當權者的操縱與剝削。

18.jpg

每個人的成就都得靠自己努力才能有所得,而非來自傳統身分的保障,

這樣的改變讓他們成了一群沒有明確定位的人,

時而受到奉承、時而受到威脅,不安與孤獨隨時都在困擾著他們。

19.jpg

同樣的心理矛盾也一路延伸到了近代社會。

 

 

《資本主義的雙面性》

若想討論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絕對是不可忽略的關鍵因素,

雖然中世紀的經濟發展看似與現在社會別無兩樣,

但兩者在「經濟活動的倫理觀」上卻有著明顯差異。

20.jpg

中世紀時雖然允許人們可以靠著自身努力賺取財富獲得自由,

但此時的經濟活動仍受到宗教的極大影響,

這時的人們普遍認為人們對經濟活動的興趣,

只附屬於真正的人生大事(靈魂得到救贖)之下,

經濟活動跟人生的其他面向一樣,都必須受到道德規範的約束。

32.jpg

社會允許人們合理的追求與身分地位相符的財富,

但人們若安貪求更多,那就不是進取,而是貪婪,貪婪是致命的重罪,

是財富為人而存在,而不是人為財富而活

21.jpg

然而,隨著資本、市場與競爭的角色在社會上逐漸吃重,

金錢成了超越個人主宰著人類社會的力量,

此時的資本不在受制於人類,反而成為社會的主宰

中世紀時的社會制約也紛紛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個人主義式的強烈進取心。

22.jpg

資本主義的出現確實讓人脫離了各種傳統束縛,

也造就出積極、具批判力和負責任的現代人,

但同時,商業成就與物質獲利也成了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目的。

23.jpg

人們為賺取利潤而努力工作,但所得的利潤並非為充實自我或消費使用,

而是將其當作新的資本,好賺取更多的金錢,然後再將其當作資本,以此無限循環,

人們享受的是工作,而非生活;

人們累積資本,而非在實質消費上使用它。

33.jpg

然而,人們如果未能這樣努力的工作賺取利潤,

又並未將其努力的成果再次投入經濟發展,

那我們也無法達到如今對外在世界的掌控程度,

 

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生產力增長,

讓人類在歷史上第一次預見不必為了物質資源而不斷奮鬥,

但是,為累積資產而工作的原則雖然實現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卻使人成為其一手建造機器下的奴僕,

因而感受到自身的微不足道和無力。

24.jpg

《寄生於上流,沉淪於人世》

 

相信看過《寄生上流》的各位朋友,一定都對其中的一段對話印象深刻,

也就是金家趁著朴家出遊時在沙發喝酒所討論的話題,

他們認為朴家是因為有錢所以才能善良,

並表示要是自己也是有錢人也能變得善良的觀點。

34.jpg

這個觀點也成了許多人觀看完電影後的主要疑問,

究竟在這個故事中,誰是好人? 誰是壞人?  

金錢真的能讓人從不善良變的善良嗎?

24.jpg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觀點著手,

也就是個人在面對資本主義所帶來無力感的矛盾,

客觀上,個人成為了維繫社會運作與資本增長的工具,

但在主觀上,人們卻又認定自己的行為是在單純實現個人自由。

25.jpg

為何會發生這樣的現象?

其實這也跟人面對自由時產生的心理矛盾有關,

現代人所認定的自由,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奠定於個人所扮演的社會角色,

正如《寄生上流》中金家人所偽裝的各種職業,

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人也都在扮演著這樣的社會性角色,

並以這個角色的成功作為自我的成功。

35.jpg

而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下,市場法則成為社會和個人關係中的最高原則,

一切東西都是商品,一切特質都可以拿來販賣,

包括勞力、外貌、技能甚至是人格,

試想一下,你是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正要面試一個工作,

你平常個性有些害羞、對自己沒什麼自信、甚至有些不知道該怎麼與人交流,

請問你會在面試時展現這樣的個性嗎?

26.jpg

雇主與員工、商人與顧客、他人與自己都瀰漫著同樣的冷漠氣息,

彼此間的關係就是把對方當成達成目標的工具,

只有你能為我從資本中獲得多少利潤,其他的則毫無興趣。

28.jpg

個人在這其中面臨到不是摧毀他人,就是被他人摧毀的處境,

然而在競爭下獲得的成就,他人的讚賞與相對而來的權力,

卻讓財富對個人來說更加重要,用以撐起缺乏安全感的自我。

27.jpg

所以,你問,誰是好人? 誰是壞人?

我只能以悲劇性的方式告訴你,沒有什麼好與壞,只有這個市場需要什麼,

朴家人所謂的善良,其實只是把金家人當成方便自己生活的工具,

金家人所言的善良,也只不過是看上了金家人透過金錢所換取的地位和生活。

36.jpg

財富確實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及品質,

但人們心中也同時對此感到絕望,因為能定義價值的從來不是自己,

而是這個龐大到無法理解、陌生到令人生畏的社會。

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在競爭下被無情淘汰,

也無從應對突然其來的意外和天災。

37.jpg

在面對這樣的處境時,

人們往往會想孩童順從母親一樣屈服於社會,

我們一定程度上自滿於現今所擁有的行為和言論自由,

卻在某種程度上選擇放棄為獨立思考的能力,

選擇滿足每個人對我們的期待,深怕自己成為他人眼中的異類。

38.jpg

也就是說,

人們依舊只是遵循著守護傳統跟孩童式的「免受外在權威侵害的自由」

卻依然逃避面對「體現自我,對自我和人生有信心的自由」

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一切都太嚇人了,

就像孩童第一次獨立行走卻重重的摔倒在地一樣,

我們無法忍受如此的孤獨與恐懼。

29.jpg

當破滅,

金家父親無法再忽視了這社會的虛假和偽善時,

上流與下流之間,唯一還能稱得上公平的,就只剩下死亡了。

39.jpg

但這麼做非但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反倒讓自身陷入了更深的痛苦與自責,

而更可悲的是,如今大多數的財富已被極少數人掌握,

大大的限縮了個人靠努力、進取心獲得成功的機會。

30.jpg

雖然我們已沒有了像中世紀一樣嚴格的社會分層,

但如今的社會大多數人的命運卻都取決於這些少數人所做的各種決定,

不僅粉碎了個人靠自身能力發展的可能,更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

40.jpg

我們只能用表面的娛樂和消息填充工作之餘的空閒時間,

麻痺自己好避免察覺到這些令人難以承受的真相,

我們成了一手創造社會下的寄生蟲,

寄生於這個看似完善實則虛無的空洞架構,

在其中載浮載沉,直到死亡來臨時,人們才會感嘆這輩子從未好好生活過,

但是否為時已晚?

50.jpg

那麼今天的【電影學 學電影】就到此搞個段落囉!

下一部分我將會繼續結合《小丑》中的內容,

探討人們在面對自由時的心理變化以及行為。

 

對這部電影有任何想法或有想讓我解說的電影都歡迎在底下留言互動,

另外也可以提供您寶貴的建議讓我知道喔。

覺得我做的不錯的朋友也請別吝嗇的幫我推廣一下,或到我粉專點個讚吧!

 

我是alekghost  我們下回再見!

 

同系列延伸閱讀

【電影學 學電影】#7.2 《寄生上流》X《小丑》|小丑的誕生,真的是因為社會的病態嗎?|feat.《逃避自由》

 

 

 

 

 

 

 

 

 

arrow
arrow

    alekghost 臥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