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接續上一篇《為何教育需要改變》(一):回歸教育的本質最後所提到的學校教育,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談談究竟在學校教育中存在著哪些迷思吧!

【為了趕進度的教學?】

    目前我們大眾所普遍認知的教育,都是國小、國中、高中直到大學,連貫式的制式化教育。雖然各個學校仍有不同的教育方針及理念,但為了方便管理,所使用的課本及課綱基本仍大同小異。相信大家從小到大在學校最常聽到老師說的一句話就是

 

「趕進度,趕進度,月考範圍都快教不完了,還有時間在那裡拖?因此每次上課的主要目的都不是為了讓學生搞懂現在所教的知識,而是為了趕上“月考規定的範圍”?

 

    當然,有考試是件好事,可以即時的了解學生學習的成效。但過度追求效率的情況往往導致大部分的同學跟不上這樣快節奏的教學,以至於不是選擇放棄,不然就只能另尋方法,一種弔詭的“補習文化”也因此形成,在家長和學生眼中,上了補習班似乎就是成績的一種保證。每天從早上7點到下午4點,花了這麼多時間在學校學習,到頭來還是要依靠補習班?這豈不本末倒置?

9.jpg

 


【一切都照本宣科?】

    為了加快教學速度,學校也養成了一種照本宣科的習慣,從小到大的念課文,早已不只是中英文的專利,甚至連上了大學都依然持續著這種風氣。但說一句不太重聽的實話,要是念念課文都能懂,我幹嘛還特地跑來學校跟一大群人一起念?

 

 於是,「背書」無形間的成為了學習最重要的事,而不是理解。反正有什麼不懂,先背起來比較重要,考試考出來會寫就好。

 

     但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不可能過目不忘,今天背的,明天考完之後便忘了,下次考出來依然不會。就像蓋一棟高樓,一開始地基不打好就急著要往上加,難免在中途就打掉重練。假設碰巧運氣好蓋起來了,也承受不了強風的吹襲。

     於是屢見不鮮,許多我們平常所認知的高材生,在社會的壓力中應聲倒下,屆時就算後悔也都為時已晚。

 

    更奇怪的一個現象,學校表面上鼓勵同學發問,但事實上每當你問出問題時,總是會發生以下這種狀況

「老師,這題的第三個選項我不太懂」

「第三……這上課不都教過了,你還不會,課本上也都有寫啊!」

「可是老師…….上課教的跟題目上的不太一樣」

「不太一樣你就要會自己變通啊!問題要先自己好好想想再提出來嘛,自己去問隔壁的同學」

「喔……謝謝老師……

「來,還有沒有其它問題?

 

    當然,上述的這個例子或許有些極端,並不是每個老師都是這樣,但這確實是我自己在求學生涯中所經歷到的狀況,結果原本的理化問題到最後竟然是由生物老師在解答。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學生不知變通,只知道死記硬背,有問題也不會提出來,但其實並不是學生不想,而是害怕所謂的“失敗”

    

在台灣的文化裡,做錯事是件可恥的事,比方說總是會聽到家長在教孩子的時候說出這樣的話「你看看人家都乖乖地坐好,你為什麼就要動來動去?」一次兩次被家長喝斥甚至是處罰後,在孩子心中無形就會產生這樣的感覺 「因為我跟別人不一樣,所以我做的就是錯的」

 

       而每當相似的情況再度發生時,比如「別人都考得比我好」或是「大家好像都沒問題」時,就會自動連結到小時候因處罰而產生的羞愧感,因此不是沒有問題,而是沒有人敢說出來,因為怕會被他人視為異類。

    照本宣科造成的,不只是學生不知變通、找不到方向,更大的問題是在這過程磨耗了教師及學生對於學習和教學的熱情,變成只為考試而活的機器。

10.jpg

(圖片來源:http://www.163taoci.com/XinWenZhongXin/RongHeZiXun/ShangYePingLun/20131016/7667.html)

 


【興趣選擇?】

    每當在高三尤其是快要填選未來志願的階段,總會聽到老師這麼對學生說

「各位同學,要好好思考你以後要讀的科系,這跟你的未來很有關係,所以要盡量選自己有興趣的就讀喔!」確實,大學並不像是國高中一樣是通才教育,而是經由精密劃分後的專業領域,藉由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逐漸與社會接軌,進而讓學生由學業轉向工作的一個重要轉折。

 

    但遺憾的是,這對台灣學生來說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從小到大在制式化教育的引導下,我們的腦中大概就只剩下國英數這三個東西,甚至連月考前的體育課或是音樂課……“較不重要”的科目也都會被安排來上國英數。

 

    直到最後才跟學生說“要按照自己的興趣”先不說有多少人能意識到自己真正有興趣或專長的所在,每天光是學校加上補習班課業、回家還要熬夜背書的壓力,就幾乎讓人喘不過氣,這些孩子哪有可能會去思考那些大人口中的“幻想”

 

    所以,大部分的學生不是家長取向,不然就是先選擇國立大學就讀。所謂的照自己興趣選擇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彷彿是隻被關在玻璃罐中的跳蚤,蓋子關了十幾年,幾經嘗試都發現無法逃離,當有一天蓋子打開了,這隻跳蚤跳得出來嗎?

11.jpg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m.tw/url?sa=i&rct=j&q=&esrc=s&source=images&cd=&ved=0ahUKEwj2yvropfjQAhXJi7wKHSeABoQQjhwIBQ&url=http%3A%2F%2Facg.18touch.com%2Fartbook%2F4643&psig=AFQjCNGzqtTRlkZ_wx3EASpuOSn_LHXTMA&ust=1481963236206490)

 


【學校與社會落差】

12.png

     不論是在哪間學校、哪個科系或是哪次考試,基本上統整下來都會像是上面的這張圖表。可見成績真的很好的人其實只佔少數,真的很差的也只占少數,大部分的人都集中在中間的區域。這代表了什麼?

 

    在大學中,與以往國高中最大的不同是,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評分標準,要是達不到這個標準就會面臨被當掉的命運,但這個標準是有一個範圍的,也就是說,只要你有把握將自己的成績控制在一個安全範圍內,就不會有被當掉的危險。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一種 「拼命念書有什麼用,還不是跟大家差不多,反正我只要不被當不就好了」的差不多心態,再加上國高中老師灌輸「大學任你玩四年」的錯誤觀念推波助瀾之下。

      台灣普遍大學生基本上都不會有想要在學科上更加精進的動力,畢竟當初也只是看學校或成績才來讀的,何必這麼認真?然而,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想法。

13.png

     這是國外經濟學家預測未來的薪資人數分佈圖,或許這有些偏向極端,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這個愈來愈趨向M型化社會的趨勢下,會發生這種情況也絕不是不可能。

 

    有趣的是,比較前一張成績與人數的比較圖,可以發現這兩張圖基本上是處於顛倒的狀態。

      探究其原理,上面那張成績圖表所表現出的正是一種理想的狀態,真正優秀的人只占少數、差的人也是如此,因此產生了一種安定感,也就是在學校帶給學生的感覺「考差一次又不會怎麼樣,下次再考好一點還不是能過」「犯錯了又不會怎樣,再多做幾次不就好了」

      但比較真實社會,只要一次工作沒做好就可能會面臨被炒魷魚的下場、一不注意就有可能會發生意外甚至丟掉性命。     

  

    學校或許會一再給你機會,但真實社會並沒有這麼完美,不是每件事都有第二次機會。因此得過且過造就的將不只是無法上進的窘境,還有無法良好融入社會的隱憂。

 

       或許我們不該只是將學生畢業即失業和只有22K的薪水怪在政府或是企業的頭上,應該檢討的是,我們是否有資格拿到比這還多的價值,如果沒有,那就請好好努力吧!不要只是再將問題遷就於他人或社會了。

 


【教育就是為了錢?】

     上面照本宣科中也提到,因為從小社會的文化與教育,台灣大多數的學生都害怕與他人不同的感覺。但當每個人都做同一件或類似的事情時,就難免會發生一種情況,那就是“習以為常”

 

      習慣的力量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當我們一直持續的重複做一件事後,基本上就很少人會再想去探究其背後的原因,漸漸變得只會跟隨表面上的狀況。

    彷彿就像是現在教育制度下的人們,每個人都想著要上大學、上研究所、去到比較好的公司,卻鮮少有人會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

 

上學是為了什麼?

    為了考好成績

 

為什麼要考好成績?

    因為可以上比較好的學校

 

為什麼要上比較好的學校?

    因為可以找到好工作

 

為什麼要找好工作?

    因為這樣才可以賺大錢

 

所以一切都只是為了錢?

14.jpg

     或許有朋友看到這裡會說 「錢當然很重要啊!不然怎麼養活自己和家庭」

        是的,我不否認金錢的重要,金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卻萬萬不能。但探究金錢的來源,它是一種人類用來平衡市場價值的一樣工具,簡單來說就是給每樣商品掛上統一標準的媒介,告訴人們應該付出多少價值來換得這樣商品。

    不幸的是,假設有天這個媒介失去了其可信度或是擾亂了市場的標準,那它將不會再具有其價值抑或消失(例如:辛巴威幣)

 

    諷刺的是,觀察現在社會,多少人被這媒介給綁架,無意識中將接受好的教育=賺大錢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的植入腦中。彷彿被操縱的魁儡,付出一切只為得到虛幻的快感。與其只是想著賺大錢,為何不想想要怎麼做才能賺的了大錢呢?

 

    回到主題,接受好的教育自然是賺大錢的條件,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也不會是絕對。所以儘管很麻煩,如果可以的話,讓自己靜下心來,好好想想自己現在讀的科系、在學的知識、在追求的東西,是不是真的你想要的,是不是真的對你未來找工作有幫助的才能真正的幫助到你,只會一昧的謾罵或批評一點幫助都沒有,做出真正的改變讓自己變的更好吧!


     

     看到這,相信各位朋友都對教育議題有了自己的見解,也許你對我上述所說的這些情況有所共鳴或抱持著相反的態度,但這都無所謂,上面闡述的這些都不是要特別針對哪一方所提出批判。

 

       說實話,我個人認為在這樣教育體制下最辛苦的除了學生以外就是老師。有多少老師是抱持著想教好學生的熱情進入這個環境,又有多少老師在進度壓力、家長壓力、社會壓力……等因素下不得不妥協,早已不得而知,但每當出現問題時第一時間往往卻都是由他們來承擔。我們是不是忘記了什麼?是不是少了探究真正的問題,只是急著想找出個答案而將問題歸咎到他人身上了?

 

    想更深度的探討教育,或許不該再只是針對表面上所能見到的現況或是問題來追究,否則只會陷入一種不停兜圈的迷思。所以接下來我想以自己的觀點來探討三種不同人群在教育中的關係。

   《為何教育需要改變》系列文章:《為何教育需要改變?》(一):回歸教育的本質《為何教育需要改變?》(二):學校教育的迷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ekghost 臥淵 的頭像
    alekghost 臥淵

    電影學電影 MOVIE X LEARN

    alekghost 臥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