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七月,我參加了一個由網路上發起的萬人淨灘活動,帶著既期待又害怕見到真相後的心情,來到了位於西半部最北端的基隆。但現實,卻比想像中的更嚴重。

 

    嗅入鼻中的,不再是那熟悉的舒暢,而是難以忍受的腥臭;映入眼簾的,不是記憶中的那片蔚藍,而是飄散著各種垃圾、不堪入目的景象。放眼望去,儼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距離不到一百公尺,約二分鐘就可抵達的沙灘,百人擠在那看似無憂無慮的世外桃源,在一波波浪潮做擁下狂歡。深不知,這愜意的畫面,在我們眼中卻只剩下無盡的憂慮及恐懼。

 

     相信在看完前兩篇別再漠視這顆星球!《第一章》:全球暖化的真相別再漠視這顆星球!《第二章》被隱藏的真相:石化與畜牧業的陰謀之後,對於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及其對環境和生物的危害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那麼除了意識到事態的嚴重,人們是不是也開始做出一些改變了呢?這就要先從大方向來說起了。

 


【國際環境公約】

    此處會以聯合國簽訂之公約為主,另外的環境公約就不一一做介紹了,還請有興趣的朋友自行去查閱囉!

 

《蒙特婁議定書》

    全名為「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是於1987年9月16日聯合國邀請所屬26個會員國於加拿大蒙特婁簽屬之環境條約。主要內容是為了避免工業產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對地球臭氧層繼續造成惡化及損害,也承續了1985年《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的大原則。並先後經歷六次修正案,最近一次於2007年的修正案更將氫氯氟烴的淘汰年限提前了10年。

1.jpg

(圖片來源:https://www.bomb01.com/article/29413/%E7%A7%91%E5%AD%B8%E5%AE%B6%E8%AD%89%E5%AF%A6%E8%87%AD%E6%B0%A7%E5%B1%A4%E7%A0%B4%E6%B4%9E%E5%B7%B2%E7%B6%93%E6%AD%A3%E5%9C%A8%E7%97%8A%E7%99%92%E4%B8%AD%EF%BC%8C%E6%9C%80%E5%A4%A7%E7%9A%84%E9%97%9C%E9%8D%B5%E5%8E%9F%E5%9B%A0%E5%B0%B1%E6%98%AF%E5%9B%A0%E7%82%BA%E3%80%8C%E6%88%91%E5%80%91%E7%9A%84%E4%B8%80%E5%80%8B%E5%B0%8F%E5%8B%95%E4%BD%9C%E3%80%8D%EF%BC%81)

 

    上圖為1979到2011年南極上空臭氧層變化,自1985年英國科學家發現南極高空約10公里的同溫層變薄。臭氧層破洞可能導致紫外線大量進入大氣之中,不僅會加速冰層融化,更可能造成生態浩劫。實驗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達到歷史最大,其面積竟擴大到28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4個澳洲的大小。

 

    為了緩解這刻不容緩的情況,各國簽訂了蒙特婁協議,明文對五項氟氯碳化物及三項海龍的生產做了嚴格的管制,並規定各國有共同努力保護臭氧層的義務,凡是對臭氧層有不良影響的活動,各國均應採取適當防治措施。

    終於,在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臭氧層破洞正在慢慢的修復,面積比2000年少了將近400萬平方公里,見證了協議書的生效以及人們對環保意識的抬頭。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於1992年5月於紐約聯合國總部通過的一個國際公約,6月在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公各國元首來簽屬這項公約。

        而簽署這條公約最主要目的就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而這一水平應當在足以使生態系統能夠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產免受威脅並使經濟發展能夠可持續地進行的時間範圍內實現。總共有154國簽屬了該公約。

2.jpg

(圖片來源:http://www.twwiki.com/wiki/%E8%81%AF%E5%90%88%E5%9C%8B%E6%B0%A3%E5%80%99%E8%AE%8A%E5%8C%96%E6%A1%86%E6%9E%B6%E5%85%AC%E7%B4%84)

    但由於沒有詳細規定個別簽屬國具體需承擔的義務和相關機制。所以相對而言缺乏約束力。

 

《京都議定書》

    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府京都市的國立京都國際會館所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同時也是是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的補充條款。目標為「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保證生態系統的平滑適應、食物的安全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基本上與上者沒有太大的差異。

 

    不同的是京都議定書具有強制規範作用,規定簽屬各國必需在2008年到2012年之間該國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1990年水準平均再減5.2%。但令人關注的是,美國當時雖然簽屬了這份條約,但卻沒有交付參議院進行批准程序。並於柯林頓總統在任時退出該項條約,原因是這項協議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危害。

3.jpg

(圖片來源:http://kidofliberalstudies.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20.html)

         很顯然的,身為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和自居領導地位的美國,在環境議題方面,並沒有如他們所說的做出榜樣。

    但由於對待開發中國家及已開發國家的不平等待遇,使的京都議定書被反對方認為是不合理的條款,並有可能因此加重貧富差距。

 

《巴黎協議》

4.png

(圖片來源:http://www.supporthk.org/zh-hant/blog/%E5%B7%B4%E9%BB%8E%E6%B0%A3%E5%80%99%E5%B3%B0%E6%9C%83-%E5%8B%A2%E8%BF%AB%E5%95%86%E7%95%8C%E7%B5%90%E6%A7%8B%E8%BD%89%E5%9E%8B)

2015年12月12號,195國於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將以此取代京都議定書。

 

主要有三大目標:

(一)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於2之內,  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同時認識到這將  

              大大減少氣候變遷的風險和影響。

​​​​(二)提高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能力並以不威脅糧食生產的方式增強氣候抗禦力和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

(三)使資金流動符合溫室氣體低排放和氣候適應型發展的路徑。

 

    雖然這項協議仍充滿未知數,但卻已創下史上最多國家簽屬協議紀錄,其中最為受到關注的就是印度及中國的加入。

    即將接任下屆聯合國秘書長的葡萄牙前總理古特瑞斯在他的使命宣言中提到

「這些重要目標是否能達成,直接關係到和平的實現以及人類需求與基本權利的滿足。對許多人來說就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5.jpg

      許多人都在關注這次的巴黎協議,並認為這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而不像之前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到最後都淪為虛多於實,成為各國元首拍照留名的場合,為何這次會成為例外?

 

原因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一)、其實這項協議造應該在六年前的哥本哈根會議中就簽訂,再加上過去幾年氣候變化加劇証據確鑿,幾乎可以確定人類只剩不 到15年可  

                    以解決這一浩劫,大家都知道以為退路,所以只能痛 下殺手。其中有多達150個國家提出了「自主減碳承諾」,意指就算這項協議不  

                   如預期的達到法律效力,但仍不會停止減碳行動,勢必會對業界造成影響。

 

(二)、如果政府或企業仍堅持將資金投入在「高碳產業」上,那將會面臨兩項結果:為因應減排收緊法令,導致資產報廢或是投資損失、增

                    加碳排放量無疑會受到其他國家的抵制,這麼做必定會帶入社會損失。

 

(三)、因社會開始趨向「零碳排」方向前進,所以各政府政策勢也需要朝向這個方向發展,「洞悉氣候變化」也將成為各政府推動政策時的  

                    主要考量之一。

《巴黎協議VS台灣》

    台灣因為沒有加入聯合國的緣故,所以無法簽屬這次的巴黎協議。許多的人都有著這樣的疑問:那是不是我們沒有加入,就可以不用遵守這些條款? 沒有加入這次的協議,對台灣在國際地位上的影響是不是又退後了一大步?

 

    首先,沒有簽屬這次條約,絕對不代表我們不該遵守這些條款,反而更應該嚴格去執行。就像我上述所說的,全世界都在推動「減碳」時我們卻逆向而行,這無疑就是跟現在北韓所做的行徑相同,自討苦吃。但我們也未必需要對此感到絕望,相反的,這次或許會是讓國際重新注意到台灣的機會。

 

    從2007年開始,聯合國就極力推動不僅是國家體系要來實行這些減碳行為,更提倡「城市與次國家體系」一起加入。而這次巴黎協議更是最明確的一次,也就是說,我們不一定需要以國家的角色來參與這一全球性的變革,也可以讓城市有機會以更實質的方式參與全球減量行動。這對台灣而言絕對是個好消息。

 

    再來,巴黎協議雖然是個具法律約束力的決議,但只限於機制和做法。真正的減量則是需要以自願性的方式提出。因此,就算台灣沒有受到其約束,但我們也勢必要提出相關的減碳措施。採取「由下而上」、「環境完整性」、「透明化」的方式,顯然,相較其他國家,如日本、泰國、智利,我們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空間。

再來讓我們來看看各國及民間對於環境改善的具體實例。

 


【水資源再利用】

    除了減少畜牧業的使用,許多國家也紛紛提出了相關的因應方針來重新利用或更有效率的使用水資源。

 

《以色列滴灌技術》

    除了工業及畜牧業用水,農業也是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的行業。對於將近有70%土地為沙漠的以色列,如何妥善的運用每一分水資源更是重要。為了在有限的水資源下種植作物,他們發明了一種滴灌(drip)技術。

6.jpg

      簡單來說就是將植物生長所需之水分,利用水管上的小孔直接提供給植物的根部吸收,完全不會浪費任何一點水。用這種技術來種植作物,其產量甚至可以提升近五成,並節省下將近40%的水量,避免因蒸發而浪費。

    現在已經有110個國家開始利用這個技術來進行農業,不僅如此,除了節水,以色列也研發出了許多更妥善利用水資源的方法。像是數位化控管公園設備,不僅可以即時回報水的流量,還能在水管破裂時關閉供水,避免浪費。

據統計,如果全世界都用這種方法來進行灌溉,那我們將可以養活比現在多三倍的人口。

 

《新加坡海水淨化》

     除了乾旱國家,對於缺乏天然含水層及湖泊的國家,如何妥善使水資源抑是一大難題。新加坡面臨這樣的處境,決心要用各種創新手法來解決水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

    高度淨化回收是維持他們用水的一大命脈,幾乎能滿足整個國家高達30%的用水量。除此之外,還有一項技術也令世界注意到這個小國,那就是海水淨化技術。

7.jpg

(圖片來源: http://news.qq.com/a/20140923/068781_all.htm)

    三面環海的新加坡,最多的水資源就是大海。他們具有全亞洲最大的RO逆滲透海水淡化廠,目前每天約可淨化3000萬加侖的乾淨用水,約能滿足10%的用水需求。而於2013年興建了第二座淡水淨化場,更讓總淨化量來到一億加侖,相當於25%的總用水量。

8.jpg

      新加坡或以色列的例子當然不能直接照搬到台灣,畢竟台灣的地形和氣候都與他們不同,但對於他們在水資源上所下的努力我們的確可以引以為借鏡。

    如同以色列耐滴芬公司亞洲區董事長亞克夫曾說過的話:「跟一年只下30天雨的以色列,台灣怎麼可能缺水?你們雨水充足,會缺水應是使用管理的問題。」

 

《個人省水》

    上述的這些例子都不是個人能力所及的,那麼我們平常該怎麼做來節省水資源呢?

    簡單來說,想要節省用水,就必須做到「減少使用」「再利用」。現在市面上都有許多省水工具,比如說省水馬桶、水龍頭、洗澡時也盡量淋浴少泡澡、洗碗時也避免直接用水龍頭沖洗,改用在一盆槽內洗滌,這些都是減少使用的方式。至於再利用我們可以將洗米、洗菜水用以澆花或清洗地板。

9.jpg

(圖片來源: http://enjoyyoung.pixnet.net/blog/post/280406431-%E7%9C%81%E6%B0%B4%E6%8B%9B%E8%A1%93-%E7%9C%81%E6%B0%B4%E6%96%B9%E6%B3%95-%E7%9C%81%E6%B0%B4%E5%8D%81%E5%A4%A7%E6%96%B9%E6%B3%95-%E6%95%99%E4%BD%A0%E7%9C%81%E6%B0%B4-)

    當然,我相信各位對上面這些方法應該都不陌生,但應該要捫心自問的是,在這個水資源嚴重面臨短缺的時代,難道我們還要因為一時的方便而輕忽這些正確的行動嗎?

 


【能源轉型】

    為了減少石化產業的過度開發及對於環境的迫害,近年來各國都將焦點放在能源轉型上,其中,永續發展的綠能產業更是一大目標。

 

    廣義:綠能產業就是對環境友善之行為,舉凡使用種類及方式都涵蓋在其中;

       狹義:我們一般俗稱的綠能產業,大多都指向對環境友善之再生能源,像是太陽能、風力、地熱、海洋能等取自自然,可不斷循環利用之  能量來源。

19.jpg

(圖片來源: http://www.ey.gov.tw/policy9/cp.aspx?n=4C56D7FD08F9CD2B)

10.jpg

(西班牙太陽能發電)

11.jpg

(中國風力發電)

    說到綠能產業,就絕對要提到歐洲國家在這方面的發展。每當你在德國一覺醒來,你就有30%的電力來自太陽能及風力發電。而這些能源並不是來自特殊的能源機構或公司,而是來自200多萬民眾的貢獻。

12.JPG

丹麥有時甚至有超過100%的用電量來自風力發電,這些能源都是完全可以重複利用且可再生的。

13.JPG

      而於今年9月,瑞典總理施特凡·勒夫文宣佈瑞典將會成為世界第一個零石化能源的國家,而這個改變並不單是政府發起的,而是由青年團體到公民團體,由下到上的發起多次大規模示威。

 

    而在20年前,瑞典還將近有兩成的能源來自石化燃料。如今,這項震驚世界的創舉將會在2050年前達成,並不如想像的遠對吧?瑞典政府也表示,發展綠能目標,是為了下代子孫的未來,承擔起這代人應有的道德責任;同時,也可善用能源轉型機會,讓創新的綠能科技帶給社會,更多的就業機會。

14.jpg

(圖片來源: http://www.peoplenews.tw/news/02f4c60b-d11d-4844-a43a-b329263c8dcf)

 


《新型綠能產業》

    瑞典近來也在運輸業上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創舉,那就是打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力公路」

15.jpg

(圖片來源: http://www.csronereporting.com/news_3007)

    雖然這條高速公路的供電專用道目前才實施了兩公里。但可以即時充電的效果就表現出了瑞典對於零碳排的堅持。如果想超車的話也不必擔心,只要卸下輸電架,轉換成油耗動力設置,再切換跑道即可。

如果這項計畫正式上路,瑞典將有望在2030年前成功達到「車輛零排放」的願景。

 

    除了瑞典之外,其他國家在這方面也紛紛的做出了令人驚訝的構想。像是我們所熟知風車的故鄉——荷蘭。

16.jpg

(圖片來源: https://lvyou.baidu.com/helan/)

17.jpeg

(圖片來源: https://read01.com/8dP7LR.html)

      荷蘭將在鹿特丹港口旁興建一座新象徵性建築。這棟被稱為「風輪」的建築不僅具有發電的作用,並將其結構區分為內外雙環,內環預計要規劃成住宅區或商業區使用。

18.jpeg

 而我們現在普遍所熟知的風力及太陽能發電也將在不遠的未來做出重大的改變。目前已經有研究發明出了一種包含數十億根奈米天線的太陽能板。

20.jpg

(圖片來源: http://goooqle-money.blogspot.tw/search/label/%E8%83%BD%E6%BA%90%E7%A7%91%E6%8A%80?updated-max=2013-02-05T21:40:00-08:00&max-results=20&start=7&by-date=false)

    乍看之下或許沒什麼特別,但其中卻大有玄機,因為它不再只是靠吸收陽光來發電,而是以中紅外線光(mid-infrared rays)為目標,當地球吸收了來自太陽的能量一整天後,它會不斷的以熱輻射出來。

      相較下,傳統的太陽能電池只能利用可見光,在黑暗中它們只得閒置下來。紅外線輻射是一種格外豐富的能量來源,因為它也會由工業製程所產生,例如燃煤發電廠。

 

    幾乎每個工業步驟都會放出廢熱,這些能量通常只會被忽略。但有了這項技術後,我們將可以在紅外線波長中收穫高達 92% 的量。

相較於目前太陽能板的20%。等同於我們提高了快要近4效率。

   但目前這一技術仍有許多還需要突破的地方。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真的成功完成,改變的將不僅是發電,甚至連手機、室內照明甚至是發電的衣物都是有可能的。

21.jpeg

(圖片來源: https://read01.com/4Gz63d.html)

       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外型酷似大型電風扇的東西時,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會產生相同的疑問,這到底是什麼鬼?

    這其實是由荷蘭科學家兼大學教授烏波.歐克斯所發明的風箏型發電裝置。高度是風箏發電的優勢。一般發電風車的高度約80公尺,該高度的平均風速是每秒5公尺。隨著高度不斷增加,風速一方面增強,另一方面也較穩定,到了800公尺處的平均風速為每秒7公尺。

所產生電力將比低處多達5之多。

22.jpg

(圖片來源: http://www.wusuobuneng.com/archives/15928)

24.jpeg

23.jpg

      我們現今所熟知的扇葉型風力發電,其實還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問題。在這個全世界都積極提倡綠能的時代,這些我們所認為「乾淨、可無限使用」的能源,卻可能因為訂單過多導致技術上的瑕疵,安全性往往並不如預期的還要好。

    再來也可能因為全世界原物料上漲,其造價也因此水漲船高。光是一台風力發電機的價格就可來到台幣一億至一億五千萬。這筆預算也確實讓人難以全面性的實行改善。


《台灣的未來》

    反觀台灣,台灣地狹人稠,光是居住的地方就近乎飽和,還要考量風量跟大面積土地來建設風力發電本就是件很困難的事。再來風電機扇葉轉動發電時會產生巨大的噪音,所以也必須考量這一條件。所以要在台灣推行綠能轉型,勢必得把所有的資源進行整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該如何改善?或許我們可以先從模仿其他國家開始,英國就是其中一個與台灣相像的例子,同樣是島國,英國光是過去14個月就建立了超過1000百萬瓦的風力發電量。

       光是目前已申請計畫的風力發電廠就有332座,預估發電量可達現今的十倍之多。其中有多座風場設立在海面上,對於同樣是海島型國家的台灣,廣大的海域及高空或許會成為持續發電的重要場域,但仍須考量生態或軍事上的疑慮。

 


【海洋復育】

    除了前兩章所提到的工業汙染、畜牧業排泄污染,其實還有另一項同等嚴重的問題正在真實上演著,那就是塑膠製品過度氾濫

25.jpg

27.jpeg

    現代人生活為求方便,從商品包裝到生活所需,幾乎一切我們所會使用到的東西都脫離不了塑膠二字。塑膠的確有著很好的性質,包含能防水、方便塑型、不意毀壞……等等。但我們在享受方便的同時,卻很少想過,這些我們所使用玩丟替後的塑膠製品,真的能如我們所想的重新分解或再行利用嗎?

 

    據統計,直到2012年,大約有高達1.65億噸的塑膠垃圾被排放入大海之中。其中大致包含塑膠珠(塑膠原料)、塑膠袋及食品容器。這些東西不僅不能自行分解,有些甚至還會釋放酚甲烷或聚苯乙烯等有毒物質到水中

26.jpg

      就愛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發表的報告, 到了2050年,全球海洋中的塑膠製品甚至將會比所有魚的數量還多。這些塑膠製品不僅會害無辜動物們勿吃下肚,有些也會纏繞在他們的身上或是對其造成傷害。

      相信許多人都看過這段十分令人痛心的影片,一根我們為求方便的塑膠吸管,卻造成了另一隻無辜動物痛不欲生的苦。那我們還應該要繼續使用它嗎?

 

    除了自身盡量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外,不久前,兩個熱愛海洋的澳洲男子,發明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設計——Seabin(大海垃圾桶)

27.jpg

   其原理非常簡單,利用氣磊將海水吸入,經由內部的過濾構造後再將海水排回海洋。而吸入其中的垃圾會被留在桶內的特殊袋子中。

28.jpg

      發明者Turton希望將其中的塑膠垃圾回收再做成新的Seabin,並希望讓更多孩子參與其中。

「我們可以跟學校合作,或者通過港口實地考察的方式,讓孩子親眼看看Seabin撈到的垃圾都有些什麼。那都是從我們的生活空間流出去的,它們漂洋過海,對海洋產生了傷害。」「我希望孩子們能明白,他們需要為此負起責任。」

    Turton和Ceglinski這麼說道。如今他們已經創辦了一間公司,希望將這個想法進行推廣和量產,並期望有一天這個世界可以不再需要Seabin。

 

    最後我想跟各位朋友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這是什麼吧!

29.jpg

    沒錯,就是現在廣泛被用在早餐店或西餐的吐司。但不說很少人會知道,其實在五百年前,吐司剛被發明出來時,並不是現在這個模樣,至少其中的成分完全不同。

 

    現在我們所吃到的吐司,幾乎都為白吐司。是小麥在去除營養價值最豐富的「胚芽」「麥麩」後的麵粉所製成,成分其實就只剩下澱粉一種。

 

    胚芽是小麥籽粒的生命源泉,含有極其豐富且優質的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一些微量生理活性成份,是一種高蛋白、高維生素E、低熱、低脂、低膽固醇的營養品。

    麥麩(麥皮)中富含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鈣、鐵、鋅、硒等營養物質,國內外通過研究也證實,麥麩確實具有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

 

    也許你會好奇,為什麼我們要把有這麼多營養的東西去除掉,製造出幾乎不含任何營養價值的食品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為了延長保存期限。胚芽和麥麩雖然還有極高的營養價值,但做出來的吐司卻僅能保存數天便會壞掉,而白吐司卻可以存放半個月至一個月不等。所以為了商業利益,商人將這些容易使商品壞掉的部分去除,留下的,是幾乎沒有任何營養的「點心」。

    更弔詭的是,去除了這些成分後,為了讓商品有除此之外的賣點,甚至還推出了加入鈣質的吐司。

30.jpg

 同時也不斷推出各種保健食品來“補充”我們原本就可以從正常食物中獲取的維生素及礦物質。

31.jpg

 這不是本末倒置嗎?我們為了讓食物存放更久,捨棄了營養。最後卻還要花費更多金錢和時間來補充這些養分,而且誰能保證這些營養食品或加工食物真的有像他們所說的那麼神奇呢?

 

    而這不也跟環境議題是一樣的嗎?我們把各種石化資源從地底挖出來,為了提供動力及能源,結果反而導致更多的污染要收拾;我們飼養許多動物來食用,卻同時造成更多動物的滅絕;我們為求美食大量的從海裡捕撈漁獲,卻從來沒思考它終有枯竭的一天;我們只為了眼前的利益互相爭奪,卻從未想到其實我們都生活在同一顆星球上,是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

32.png

(圖片來源:http://www.csronereporting.com/topic_2225)

    這是聯合國於2015年聯合國提出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意指全球所有國家未來的應該努力的方向。相較於2000年所提出的8項「千禧年發展目標」。

33.png

(圖片來源:http://npost.tw/archives/24078)

     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在環境議題上的巨大差距。與環境議題有關的項目就佔了其中的6項(消除飢餓、淨水及衛生、可負擔能源、氣候行動、海洋生態、陸地生態)。將近佔了其中的1/3,這代表了解決環境問題已成為目前最刻不容緩的任務。

 

    仔細觀察這17點,其實每一項都與其他的16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簡單來說,只要我們可以完全解決其中一個問題,那麼其他的項目自然會像滾雪球般的迎刃而解。當然,說起來容易,要真的達成絕不是件簡單的事,需要所有人類的投入才有可能辦到。

   

    但如果深入探究造就這17項問題的原因,其實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類的『自私』!別再把問題推給商人和政客,這是每個生活在這顆星球上的人類都該負起的責任,除非你能告訴我你從小到大都沒有消費過,任何東西都是出自於你自己,否則別將自己排除在外!

 

    如今警鐘已然敲響,如果我們仍堅持閉上眼睛、摀上耳朵,像隻縮頭烏龜般的躲在自己創造出的假象中,那我們所珍視的一切,都將成為歷史!而我們,也將成為人類滅亡的罪人!

 

     如果你像我一樣,想要為地球做點什麼,別懷疑,請將這些資訊分享給更多人。這並不是為了我,我也不奢望會有什麼好處,只是想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在還來的及之前做出改變。

別再漠視這顆星球系列別再漠視這顆星球!《第一章》:全球暖化的真相別再漠視這顆星球!《第二章》被隱藏的真相:石化與畜牧業的陰謀別再漠視這顆星球!《第四章》:改變世界,由你開始!

 

 

 

感謝維基百科、Youtube、http://goooqle-money.blogspot.tw/search/label/%E8%83%BD%E6%BA%90%E7%A7%91%E6%8A%80?updated-max=2013-02-05T21:40:00-08:00&max-results=20&start=7&by-date=falsehttps://read01.com/8dP7LR.htmlhttp://www.csronereporting.com/news_3001......等網站的幫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ekghost 臥淵 的頭像
    alekghost 臥淵

    電影學電影 MOVIE X LEARN

    alekghost 臥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