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好,我是alek

    接續上一篇【電影學 學電影】#2 〔個體心理學 X《怪物來敲門》〕上 (目的論&自卑感) ,今天將繼續由個體心理學之觀點來分析《怪物來敲門》中三個故事及主角康納的心理。(還沒有看過上半部以及 的朋友,請務必先去看過後再繼續往下觀看,不然很可能會有完全看不懂的情況發生,感謝大家的配合)

23.jpg

先前我們解釋了決定論/目的論和自卑感/自卑情節,並分析了他們之間對於人們生活和想法的影響,但就算了解要用目的出發和正確地看待自卑感,然後呢?

 

《如何改變》

該如何變得更好? 怎麼突破困境? 包含我在內,相信這是許多人幾乎每天都會遇到的難題。每當去想這個問題時,似乎總是會有一道無形的牆阻擋在面前讓人窒礙難行。

30.jpg

但與其只是想著要改變,何不換個想法,先思考一下為何無法改變呢?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若想改變自己身處的生活形態與行為,第一件所要做的事就是先知道。當你知道了事情背後的目的後,才能根據這個目的提出解決辦法。

 

這麼說可能有些抽象,讓我舉幾個例子說明。

《怪物來敲門》中的康納一直在向紫杉樹怪物求援,希望牠幫忙趕走外婆、治好自己的母親,但在內心深處,康納其實清楚知道紫杉樹怪物來找他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替他做這些事,而是來幫助自己的。

這聽似矛盾,但也未必。

25.JPG

「好無聊喔!」

 

還記得住在學校宿舍時,一位室友冷不防地就冒出了這麼一句話,似乎是在尋求他人的建議。於是我將自己會做的事列舉出來給他做了參考,像是看書、運動、出外走走之類的,希望能為他解惑。最終,他選擇了一個我沒提到的選項,電玩。

就這樣,他從早一路玩到晚上,幾乎沒離開過椅子半公分。在晚上9點時,此起彼落的鍵盤聲終於停下。結果你猜他開口後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我還是好無聊!」

26.jpg

上述的情況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 用電玩排解無聊最後卻仍覺得無聊;

隱形人被他人看到後卻仍孤獨;康納想要改變令他痛苦的現狀,卻不承認怪物前來的原因

 

讀本書增進自己、做運動讓身體變好、冒險讓自己開拓眼界,這些道理相信我的那位室友都懂,那為何他不選擇這麼做?

為何還要選擇去打電玩? 因為打電玩對他來說相對是最低風險且最「簡單」的選擇。

 

讀書,還要動腦去理解,說不定還看不懂;運動,還要流汗消耗體力,最後累個半死什麼都沒得到;出去走走,沒有目標還不是一樣。不如留在舒適的房間,吹著冷氣動動手指就可以得到分數獎勵,既有成就感又可以消耗時間,豈不一舉兩得?

 

電影中的康納尋求紫杉樹怪物的幫助,來拯救自己的母親,怪物說不定有那個能力,但母親好了之後情況就真的會好轉嗎? 當然在親情這方面是的,但康納與外婆、霸凌自己的同學間的關係並不會因此改變。

可以觀察到,康納與室友所做的決定都是採取最「立即見效」的方式。

怪物有力量拯救母親;打電動不用費力避免無聊,是最直接相關的處理方式。

                                                                                     

但要改變何其容易,怎麼會是坐在房間動動手指,甚至連腦袋都不轉一下就能做到的,要是這麼簡單,那我們又何必為此苦惱? 正因為不容易,才更要投注時間與精力去致力達成。

如何改變的答案不該是由他人來告訴你,

應該是由你自己去尋找。

27.jpg

該如何改變的答案其實就在我們心中,只是刻意不去發現,又或者,就算發現了也仍選擇閃躲,因為這樣就不用承受痛苦、不用承擔「失敗」的感覺。

真正令人感到害怕的並不是改變這件事,而是當你付出所有、最終卻仍可能一無所有的未知。是的,就像是康納所面對的最大課題,死亡!

 

它象徵著絕對性的存在,就算我們在如何反抗,那一刻終究會來臨。但正如紫杉樹怪物所言

到頭來,重點不是你怎麼想,而是你怎麼做!

28.JPG

因為過去,我們有了經驗,知道該如何應用這些體會到不同情境解決問題。但同時,無形間我們也被這些過去束縛。因為過去曾經這麼做卻有了不好後果的陰影讓我們難以跨出下一步,誠如上一篇中的決定論,單向性的思考導致了無法改變的現狀。

 

努力不會有收穫? 現在的失敗注定以後的失敗? 真的是如此嗎? 難道王子就一定是好人;善良的牧師就是正確的;隱形人就該不被看見? 連結到《丹醫與牧師》的故事,想要獲救,信仰占了一半的功效。

要是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改變,那又怎麼有資格說做不到?

32.JPG

既然死亡是絕對,那就只能接受它,過去的錯誤我們無力改變,未來的可能我們無法預料,那又何必讓自己被綁架。沒有人可以決定「當下的你」是什麼模樣,你的夢想也沒有人可以阻止你去實現,唯有你自己先放棄了自己。

無論之前人生發生過什麼,對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都沒有,決定人生的只有「當下」的自己。

29.jpg

 

《活出更好的人生》

阿德勒在個體心理學中也提出了『人生任務』這個概念,意旨每個人在生命中所應該要實現的任務,並將其分成三大類。

(一)工作任務

不論是從事怎麼樣的工作,都需要與不同人進行合作,沒有人可以獨力完成所有工作。

(二)交友任務

物以類聚,你是怎麼樣的人身邊就會有怎麼樣的朋友。交朋友應先注意對方的特質是否與自己吻合或互補, 而非什麼人都該當成朋友。

 (三)愛的任務

包括親子與戀愛關係,建構關係的兩者之間必須處於對等狀態,不應該將權力集中於一方。

          

《怪物來敲門》中所探討的,正是(三)愛的任務,康納與母親之間無盡的愛,讓康納面對即將結束的關係時感到恐慌。

一方面不願母親離去,一方面又希望痛苦快點結束,因此選擇逃避這項人生任務,並將這樣的行為視為罪惡。

33.JPG

由阿德勒和怪物來看,這樣的行為既無關善惡、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勇氣」的問題。接受母親即將死亡的勇氣、面對家庭離異的勇氣、反抗霸凌的勇氣、最後,承認真實自我的勇氣。

 

阿德勒所說的改變要先知道,不只是要知道自己目前的狀況,更是要知道真實的自己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並了解,自己過去所做的一切都與現在的你無關,別被決定論控制了可能、別被自卑情節左右了真實、最重要的是,別被失敗的挫折所擊敗。

2_150903093406_1.png

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就算現在的環境讓你感到失望、自己的夢想被他人不屑、沒有人看到你的默默付出,

也請相信,你現在的改變,將造就出明天更好的你。一天比一天進步,你終會到所想的那個地方。

 

這過程會很辛苦,會無比艱辛,會有很多挫折與困難在前方等著你。

但請記得,你並不是孤身一人,只要將身邊的人都當成夥伴,大家一起同心協力,絕對能化不可能為可能。

每個人都需要改變的勇氣,但最可惜的不是最終有沒有成功,而是連開始的勇氣都沒有!

34.jpg

 

《總結》

在寫這三篇文章時,不禁讓我聯想到當初剛開始寫點評時的初衷( 走過萬里路 不改其初衷! 只為成為照亮他人的燈火這篇文章中有清楚講述 )。《個體心理學》我接觸的比《怪物來敲門》還早,但在那之前其實就已經有了一些自己對於這方面的想法。

 

老實說,我不太喜歡理論這種東西,因為那是經由歸納後的最簡單概念,就像是公式一樣。

該如何應用,卻是從理論中無法得知的。

所以在接觸到個體心理學時真的很高興,因為它就像是阿德勒自己所述,不只是個理論,更是實踐於生活中的哲學。

 

但它仍屬於心理學範疇,該如何將它結合我們的日常生活?

這讓我思考許久,直到看到了《怪物來敲門》,那一瞬間我知道,答案就在眼前!

希望這三篇文章能帶給各位朋友一些不同的思維和衝擊,這也是我為何會開始做【電影學 學電影】系列的原因。

 

電影不該只是娛樂,也是人生的縮影,相對的影評也不該只是評論,將電影中的內涵挖掘出來,融合進生活中,使它不止於螢幕,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才是我給自己點評所下的真正定義。”

 

非常感謝大家看到這裡,關於個體心理學,我之後也會將其理論結合到有關教育的文章中,還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去看看【社會議題】《為何教育需要改變?》(一):回歸教育的本質 系列文章喔!

 

有任何關於個體心理學或《怪物來敲門》的想法想要分享,或覺得我有哪裡需要改進的地方都歡迎在底下留言,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也請別吝嗇在我粉絲團按個讚並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感謝!

 

我是alekghost 我們下次再見

相關系列文章【深入解析+點評】《怪物來敲門》擁抱,才能真的說再見!(含三個故事分析與對鏡)【電影學 學電影】#2 〔個體心理學 X《怪物來敲門》〕上 (目的論&自卑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ekghost 臥淵 的頭像
    alekghost 臥淵

    電影學電影 MOVIE X LEARN

    alekghost 臥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