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alek
人生就像一段曲折的故事,故事則是人生的縮影與嚮往,
在每一次對話、每一個生活體驗乃至各類創作中都可見到故事的身影,
可以說,每個人天生都有著說故事的能力。
但想說好故事,光有天賦可不夠,
我們仍需要了解故事背後的藝術與其深刻的技藝,
繼上一章【電影學 學電影】#4 影像背後的故事藝術(上) 如何說好故事? 故事的意義 中我們瞭解了故事的本質以及它與生活的連結,
接著我將帶領大家在這章繼續深入探究故事最核心的靈魂,角色的本質!
角色即是在故事中登場的各類人事物,並不是只有人類或是有台詞者才能算是角色,
凡是身處於故事世界中的任何一切都可稱得上角色一詞,
而至於該讓誰出現、又該以什麼形式呈現,就必須回到上一章介紹過的「主導意念」來決定了,
然而,雖然大多角色看似被動由主導意念或價值取向所牽引著,
但其中也有著相對主動的角色,那個人就是「主角」。
《角色與同理心》
主角可以是單一或複數的角色,
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故事或以什麼形式塑造的故事,
所有主角通常都會有著獨樹一格的特質,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意志力」。
主角有著推動故事的能力,
不一定會像典型的英雄人物有著令人感覺明確的具體目標(打擊犯罪、聲張正義),
但每個主角的內心一定都會有著自己渴望的事物,並且對它非常清楚。
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的需求,他們都會採取某種程度的行動去試圖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目標。
如現實中的許多人一樣,
有些主角或許讓人感覺消極、甚至有著陰鬱的個性,
但這些因素仍不會影響他們對目標的追求,
就算只是想著「好好過日子」或「平淡過一生」這樣的想法,也都可以成為角色行動的理由,
所謂的消極也可能只是我們把理想模樣與之對比後的錯覺,並不是真實的結果。
真相往往都是隱藏於表象下、且不自覺的,
就像每個身處於現實中的我們,常常因為各類因素或心理問題而口是心非,
角色也會有著除了自覺的慾望外不曾察覺的真正慾望,
「好好過日子」可能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找的藉口;
「濫殺無辜」是為了達到「執行正義」所付出的代價;
「打擊犯罪」背後是為了想「擺脫罪惡感」的轉換,
故事誕生於「主觀意識」與「客觀認知」間的落差,
若只是一昧的依靠表面的形象來決定角色的行動或是想法,只會讓人感到空洞且虛偽,
沒有人會想看到一個自己一眼就能看穿的人物、以自己能想像到的方式做出反應,
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已經受夠了這樣無趣的體驗,
角色之所以吸引人或有魅力,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我們能感受到他內在與表面的矛盾,
並在面對這種矛盾所帶來的衝擊後,做出和我們所認知的他截然不同的判斷。
不論這個結果是好是壞,至少我們都看到了一段真實的改變過程。
簡單來說,成功的角色並不在於他能帶來多少的「好感」,
而在於他能讓觀眾產生多少「同理心」!
試著思考一下,
究竟是在什麼時候你會被電影中的角色打動、
甚至產生像是對待朋友一樣,打從心底希望看到他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一切呢?
應該是在一個忽然出現「我也是」的感受之後吧!
這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並不在於我們必須要完全理解一個人的想法或行為時才會出現,
而是當我們從一個行為或反應中感受到了某種共通的人性,
產生了一種原來對方與自己相像的共鳴,
儘管並不能完全瞭解對方,但至少我們看到了他這麼做的「理由」。
就像《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中的反派薩諾斯,
儘管他無情冷血且喪心病狂,
但這也是因為他親眼目睹自己星球的慘狀後所做出的決定,
而且我們也從他犧牲女兒的橋段中看到了隱藏在堅強表面下的柔情,
這些表象與內在的矛盾也讓我們對他產生了「同理心」,進而衍伸出感覺他這麼做是合理的錯覺。
也像是《意外》中的女主角蜜兒芮德,
一開始我們會覺得她就是個自我中心且特地警察麻煩的人物,
但直到我們看到了女兒被姦殺前她們吵架的過程後,
我們才察覺她內心對女兒的愧疚與自責,
回到現實中,
雖然我們常常會因為表面的結果做出判斷,但內心卻依然很清楚過程其實比結果更重要。
就像是自己做錯事時會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而不是一昧指責一樣,
在看待角色時亦是如此,
要喚起同理心並不困難,
厲害的創作者甚至可以在一個人人詬病的角色中創造同理心,
但重要的是你是否能跳脫自身對角色的框架,
藉由劇情鋪陳出的壓力讓角色展現出令人意外的本質。
也因此觀眾可能對故事中任何一個角色產生同理心,
儘管如此,創作者還是必須想辦法將同理心集中在主角身上,
否則就可能失去觀眾與故事間的緊密連結。
《故事起源於落差》
湯姆因為嘴饞而想去買個點心來吃,到了隔壁的便利商店後卻發現沒有在賣了,
不肯放棄的他只好跑到幾條街外的另一家店去買,
結果好巧不巧的竟然碰上了有人來搶劫…
這下湯姆必須被迫抉擇,
是否該當個英雄出來阻止這起事件,還是為求自保的等待他人救援?
一個單純的追求慾望的過程就這麼突如其來的捲入了另一個事件,
故事因此展開了。
這就是故事中每個主角都會經歷的狀況,
為了追求渴望的事物而付出行動,周遭世界因為行為給予反應,
這個反應妨礙他的行動、甚至讓他被迫偏離原本的方向,
激起出乎預料的對立力量,讓主角不得不陷入兩難的處境,
也讓我們得以見到這個角色表面下的真面目。
這個過程就會造成主角期待與現實間的落差,
創造出下個行動時所必須負擔的「風險」,也可以說是代價。
所有人都希望魚與熊掌可以兼得,但在面對危及的現實情況下,
我們往往都必須在「保住所擁有的」或「想要的」間做出選擇。
就像是上述故事中的湯姆,
當個英雄和自保就是兩個極端的選擇,
為眾人出頭雖然可以提升自己的價值,但也必須付出安全上的風險,
同樣的自保的選擇並沒有錯,但也可能造成自己的無力感。
並沒有說哪個選擇是對的、哪個選擇比較好的絕對值,
問題只在於角色因為本質的選擇。
然而,在故事中這樣的過程往往不會只出現一次,
每多進行一次行動,就代表著主角必須付出更多的代價以及風險追求這個慾望,
也象徵著這個慾望在他心目中的價值也會隨著行動的次數逐漸上升,
必須付出代價的行為不僅讓主角受到現實和理想的考驗,
也讓整個故事得以向著最終的目標前進,
直到最後一次行動超越的觀眾的所有想像,
不論最終結果是否如我們所預料或期望的那樣,
我們終將跟隨主角在這個過程中探索出真實的自我和事實的真相。
角色就如同每個生活在真實世界的人一樣,
有著自己的情緒、想法、個性、態度和做事的方式,
身為創作者的我們必須有如上帝般的對他們所有一切瞭若指掌,
從出生的背景、成長的環境、心智的成熟程度,
到他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生命的最終目標,
都必須像上一章的「主導意念」一樣有著清晰且簡潔的答案。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要夠理解人性的多面性外,也要深入了解角色的內心世界
創作者必須時常問自己「如果我是這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選擇?」
這個答案並不是由創作者本身的主觀意識做判斷,
而是要將所有可能都列入考量,
因為就算是自認不可能的選項都有可能會是主角在情急之下的選擇,
「與其放棄令人相信本來不可能發生的事,
不如想辦法讓看似不可能的選擇有其說服力。」
然而,要發現如此具有戲劇性且合理的轉折,除了對角色的認識外,
另一個重點的就是對上述落差以及生命本質的了解。
《生命的本質》
不論身處於哪個文化、什麼種族、還是有著怎麼樣的成長背景,
所有人類幾乎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問題,
「什麼是人生的意義?」
而這也是故事背後所想探究的真相,
不論是寫作、歌曲、戲劇還是電影,
所有的創作都不可避免的圍繞著這個主題,
甚至可以這麼說,尋找這個答案的過程就等同於人類的歷史。
這也不免讓人好奇,
那為何至今為止還沒有人可以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告訴人們何謂生命的本質?
有人說這是因為人的壽命有限所以無法看透其本質;
也有人說這是因為現實因素讓我們不得不向環境低頭;
甚至有人因此得出了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的結論,
但若從故事觀點出發,便會發現人生其實就是故事的延長,
當我們為自己的慾望付出行動,就算只是想買個點心,
也都必須在理想和現實間做出選擇,不同選擇帶來不同結果,
導致我們對相同事物觀點產生落差。
而想尋找生命本質的矛盾之處,
就在於人類天生就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面對這個世界,
有人視錢如命,也有人把它當成身外之物,
有人貧窮卻活的心滿意足,也有人富有依然整天擔心受怕,
沒有人完全相同的,也沒有人應該如此,
所以當人們把生命本質當成是個絕對的答案,
如數學上的加減問題時,就等於走入了一個死胡同,
因為它並不是個絕對值,而是一個相對的回答,
我們必須承認,
生命的意義並不來自於外在的規範
而是源自於內在思考與體驗後的認知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對生命意義的答案,
但不可避免的是在生命過程中都需要面對認知與現實的落差,
這種落差在故事中我們稱之為「衝突」,
也就是上述提到過的期待與結果間的落差。
衝突並不只來自於外在世界對行為的反應,
有時、甚至可以說大多時候都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在,
人類意識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我們常常在內心虛構出另一個共存的自己,
在犯錯時予以斥責、在難過時給予安慰,
就像是內心中的天使與魔鬼在我們做出選擇時的互相拉扯,
當我們猶豫不決或思考時,衝突便展開了。
衝突大致可分為三種不同類型,
【內在衝突】自我內心的衝突,對抗的力量同樣的也是自己
【個人衝突】個人關係間的衝突,與家人、朋友、情人間的衝突
【外界—個人衝突】指超越個人以外所有對立的力量,政府/公民、公司/客戶、員警/罪犯/被害人…等等的衝突
其中最容易讓人感受到的就是個人與外界的衝突,
這也是電影中最常見的衝突類型,
想要締造出令人讚賞的故事,
就必須要循序漸進的製造衝突,直到故事迎來終點,
然而這並不容易,若只是為了故事進展而加入一個無意義且唐突的衝突橋段,
不僅會讓故事節奏被打亂,還有可能讓觀眾產生「哪有可能會發生這種事?」的感覺。
真正的衝突必須建立在嚴謹的編排之下,創作者必須十分清楚的回答
「我的主角可能會遭遇到最糟的事是什麼? 如何才能讓它最後轉化為主角遇到最好的事?」
衝突讓角色在「最好」與「最壞」兩端拉鋸,
甚至讓他脫離原本的生活或秩序,引導我們探究生活的極限。
但我們卻依舊常見到無法真正體會人生無常的創作者在故事中描述的衝突,
不是單純只照表面意象創造出毫無意義的暴力衝突,
不然就是天真的相信人生只要沒有衝突就一切美好。
這樣的想法就如同「公主與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生活」般夢幻,
或許是每個人內心的渴望沒錯,但誰都知道這不可能存在於現實當中。
正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言:
『我們活在時間不斷減少的陰影中,如果希望自己在短暫的一生有所成就,
在臨終前沒有遺憾虛度光陰,就必須直面那些令人不快的衝突,
他們因匱乏而來,侷限我們的慾望。』
生命中最大的衝突就是「死亡」,
即使擁有了一切,無法克服的結局也會造成我們內在的衝突,
而就算真的得到了永生,人類也無法因此得到幸福與快樂,
因為所謂的幸福與快樂都源自於生活中的匱乏,
試想如果這世界如果所有人都快樂了,那還會有人感到快樂嗎?
正是有了生活中的痛苦與匱乏,我們才能體會到那短暫卻美好快樂的重要。
真正的生命意義並不在於凸顯死亡的無奈或對衝突的抗衡,
而在於尋找到愛與自我價值? 如何為渾沌的內心找到真正的平靜?
生命就是衝突,衝突即是生命的本質
創作者必須直面生命中出現的各種衝突,認清自身生命的意義後,
才有可能創作出具深刻涵義與永恆價值的作品。
因為文長的因素 (一不小心又打的太長了啊啊啊)
今天也要在這邊先告一個段落了,
下一章,也就是這次電影學的最後一章,我將藉由上述前兩章中所提及的內容,
分析《英雄電影》、《厄夜變奏曲》、《意外》這三個截然不同的電影故事。
還請各位朋友千萬別錯過囉!
今天的【電影學 學電影】就到此告個段落囉!
不知道上述的內容是否對大家認識故事有所幫助呢?
如果你喜歡這類型的文章或對上述的內容有任何想法都歡迎再底下留言和我交流,
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建議或想要了解的相關知識讓我知道喔,
覺得我做的不錯的朋友也請別吝嗇地幫我推一下,或幫我的粉專點個讚吧!
我是alekghost 我們下回再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