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好,我是alek

 

對於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嚮往,

有人渴望賺大錢好擁有自由生活、

有人努力成就自己事業受人敬重、

也有人無欲無求只想平靜地度過一生…

 

不論你是哪種類型的人,

在追求理想人生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以下兩種壓力,

「我是否有能力可以實現理想?以及「我在他人眼中是什麼模樣?

單純用二分法來看,一個是源於內在、另一個是因為外在,

但若仔細探究,便會發現這兩個問題其實是源自同樣的根源,

 

 「我這一生是否實現了個人的價值?」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這部電影,《人生剩利組》

就是以中年男人布萊德的角度,

道出了這個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卻鮮少人敢觸碰的敏感問題。

1.jpg

 

《我的人生,成功嗎?

布萊德經營著自己的非營利事業,妻子則在政府部門上班,

唯一的兒子是名出色的樂手,同時也是個準備要上大學的新鮮人。

看似事業略有成就、家庭美滿的布萊德,今晚卻失眠了,

2.JPG

他不敢相信自己傾盡所有所培育的員工,

最後竟然因為一句感到無力就選擇離去,

而員工先賺錢再做公益的想法也深深的扎入布萊德的內心。

3.JPG

他不禁想起了大學時的幾個好友,如今都成了社會上有頭有臉的大人物,

其中一個成了好萊塢的導演、一個有了成功的事業、

一個則早早就退休享受起生活、另一個則身兼政府要職和暢銷作家,

只有他,仍在堅持著不切實際的理想,還要與殘酷的現實對抗。

4.JPG

而看著未來充滿希望的兒子,

內心雖然感到驕傲,卻也不時感到惆悵,

要是我還跟他一樣年輕該有多好。

5.jpg

他對自己平凡的生活感到疲倦、對事業的無成感到失望,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他感覺自己不再愛著這個世界,這世界也不再愛他…

6.jpg

 

《當我成為商品》

單純從角色和劇情上來看,

人生剩利組可說是選了一個非常吃虧的組合,

年過中年的白人男性帶兒子去大學面試?

 

這樣平凡無奇、幾乎就等同於隨便抓一個路人就上演的故事,

既沒有逆流而上的勵志寓言、也不會有遭逢變故的跌宕起伏,

光從設定上來看,實在是很難吸引習慣了大場面和特效的觀眾。

7.jpg

但這部電影的特別之處就在於藉由主角布萊德的內心獨白,

不僅點出了中年階段對人生的感慨,

同時也說出了現在人在這個網路世代下對自我價值的迷惘,

以及整個社會風氣普遍追求利益下的空洞。

 

《自我的追尋》一書中將這樣的心理狀態稱為「市場性取向」性格特質,

(這裡所提到的性格特質並非人的個性,而是個人和世界建立關係的取向)

8.jpg

市場性取向性格簡單來說,

就是一種人們將自我視為商品,將自我價值視為交易籌碼,以此作為基礎的性格,

初次看到這個描述或許會令人感到疑惑,

所謂的性格不應該是存在自己內心的東西嗎? 怎麼會跟商品或市場扯上關係呢?

9.jpg

的確,

傳統上來看人的性格應該是一種內化的行為模式,

但我們也必須了解,形成性格的原因不僅是一個人的個性或是觀念等因素,

同時也與他所身處的環境息息相關。

11.jpg

交易是人類自古以來形成的經濟機制,

從遠古的以物易物、到貨幣出現、直到近年來的虛擬貨幣,

雖然從表面上來看一樣是價值上的交換,但現代對商品的想法卻有了明顯的變化,

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我們購買一項商品時,

比起物品的「使用價值」,我們更看重的是它的「市場價值」

10.jpg

舉例來說,同樣是可以背的背包,

有人願意多花好幾倍的價錢,去購買外觀與功能差異不大的名牌包,

或是有某個名人代言的商品,價錢總是會隨之水漲船高。

12.jpg

我並不是要抨擊這樣的市場現象,

畢竟提高商品本身的附加價值,換取更多利潤本來就是很合理的市場機制,

可怕之處在於,這樣的價值觀念卻也間接影響了社會對個人的能力認定,

 

我們從技能為主的「能力市場」逐漸轉變為「個性市場」導向,

當然,如果你只有個性好,什麼能力都沒有,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但作為成功的前提,個性這個元素總是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13.jpg

現在一個人能成功,

大抵取決於他如何在市場上自我推銷,

他的個性是否讓人印象深刻,他的自我「包裝」是否得宜,

他是不是具有樂觀、積極、忠誠、有企圖心等特質,

 

光有技術和業務能力是不夠的,

重點在於你必須在競爭時「推銷」你的個性,

而這個事實也間接影響了一個人對自己的態度。

14.jpeg

如果一個人僅憑知識或能力就得以生存,他的自尊自然會與能力成正比,

但若成功大多依靠的是推銷個性,人們便會自覺是個商品,

畢竟所謂的個性並不能光從行為或外表判斷,

我們大部分所看到的「個性」,都只是對方向我們表現的狀態。

15.jpg

而每個人是推銷員的同時,也是待價而沽的商品,

因此一個人關心的不再是他的生活或幸福,而是他是否賣得出去。

 

想像一下,

就像每間商店總是會有那麼一兩樣不受青睞的商品,

如果你剛好就是那個賣不出去的商品呢?

 

再來,殘酷的是,

現代市場講究的不是實用,而是潮流,

誰能保證你現在的價值,會不會在下一秒過期?

27.jpg

 

《歡迎來到淺薄時代》

回到《人生剩利組》,

或許會有很多朋友會認為布萊德的問題在於「比較」

不要比較就不會受傷,也就不會因此感到焦慮。

但真是如此嗎? 不比較就會比較快樂,就會容易滿足?

17.JPG

事實是,不比較不等於滿足,也不等於快樂,只是變相的逃避現實,

因為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比較」這個行為,

而在於「導致這個行為的動機,或稱為原因」

 

如果我們潛意識的認為自己是一個商品,

自尊也就取決市場上這些莫可奈何的條件,

「成功」了,他就身價不凡,失敗了,就一文不值。

就像是布萊德所說的,在自我介紹前所有人都對他很有興趣,

但在3分鐘後所有人都把他當成空氣。

18.JPG

若個人的價值等於在瞬息萬變競爭市場所達到的成就,

立場就很容易動搖,經常需要他人的肯定,

開始不由自主地競逐成就,任何一點的挫折都將是對其人格的嚴重威脅,

無助、不安和自卑將如影隨形。

19.jpg

你的所有一切都將被放上市場的天秤,

不論是長相、身材、個性、能力,都必須要符合市場需求才有價值,

我們認為一個人值得信賴,只因為他「看起來」擁有這些特質,

而非他真的是這樣的人。

20.png

諷刺的是,

我們也了解他人所謂的成功不過就只是賣得出去的部分,

只是他們在市場中的價格,

因此人們不再重視個體的獨特,而是追逐著共同的市場價值,或你也可以稱之為潮流,

21.jpg

人際關係也轉變成市場價值的交換,

與你所擁有的社會地位、金錢多寡與行銷能力成正比,

而非你個人的人格特質或能力。

 

每個人都是演員,

唯一不同的是,演員還有下戲的時候,

但我們為了維持自己的市場價值,

卻得一邊面對自我疑惑的同時偽裝成那個他人眼中的自己,

這樣的矛盾終將壓垮你的內心,

讓你不再相信任何事物,不再與任何人有深刻的交流。

22.jpg

而這樣的價值觀也會連帶影響到對一切的想法,

渴望從愛情中得到慰藉,卻同時用市場價值來評估自己的伴侶;

為了提升社會地位獲得知識,並不是為了提升思考能力,而是為了換一張市場價值的證明(文憑);

在社群上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面,背後是想跟他人比較,而非真心享受生活。

23.jpg

這樣的虛無終將拖垮一切,

讓我們失去人性中的憐憫與包容,

徒留下對名利空洞的追求與無盡的孤獨。

 

《沒錢的人生,真的失敗嗎?

或許很多朋友在看完上面的論述後會這麼想,

我知道你說得很對,事實也的確如此,

但我有什麼辦法,現實就是如此,我只是個普通人,

要是不這麼做,我要怎麼過好生活、要怎麼對家人負責?

我無法改變環境,所以只能順應它啊!

24.jpg

沒錯,

我們必須接受,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相,是無法改變的現實,

但老實說,上述所說的好生活,只是相對來說更好的生活狀況,而並非本質上的變好。

 

更具體地解釋是,

這樣的好生活只是讓你可以用金錢享受更多物質生活,

而非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25.jpg

也許你看到這會感到氣憤,

我怎麼可能只是為了錢呢? 我是要給家人更好的生活欸?

但你仔細想想,當你想到更好生活的時候腦中第一個浮現什麼念頭?

是不是住更好的房子、去更多國家度假、買更多自己想買但原本買不了的東西,

這些是為了什麼? 是因為生活必要嗎?

還是為了讓自己在他人眼中看起來更體面?

26.jpg

所以,雖然可能會令人感到不適,

但事實是,這麼做也只是在增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商品價值,

而非真的如你所說的為了他人或責任。

 

我們必須承認,

相較於古代因為世襲身份而永遠無法翻身的處境,

現今社會已經沒有人會真的因為生活條件而死亡了,

每個人的差別只在於生活品質上的落差。

27.jpeg

或許你會說扯到古代太遠,我又不是活在那個時代,沒必要這樣比較。

既然如此,又何必與那些你可能根本不認識的人比較呢?

 

就像布萊德,

認為自己沒錢的人生很失敗,

但所謂的沒錢其實就只是搭飛機不能升級、沒辦法住高級飯店,

或無法靠社會關係遊說學校的程度,

之所以會感到失敗,真正的原因在於他感受不到「自我的價值」

16.JPG

 

《身而為人》

價值,並非一個絕對的定義,而是主觀的概念,

就像有人覺得一個名牌包有其價值、另一人則不以為意,

所謂的價值其實就是一個人對人事物的「認同程度」

 

然而,該如何評估一個人的價值,

是他這一生達成的多偉大的成就? 幫助過多少人? 抑或是人生的快樂程度?

28.jpg

綜上所述,價值並非他人的評價,而是個人的認同,

也就是說你人生的價值只有自己可以定義,

你認為自己的一生很有價值,那他人如何評價你也不會在意,

相對的,你認為自己就是沒價值,那不管別人在如何誇讚,你也不會這麼認為。

29.jpg

那麼,

假設所謂的人生價值就是不顧他人的想法一意孤行,

難道不會因此陷入自我膨脹的無限循環嗎?

 

有趣的是,

沒有人在做一件事情時是與他人完全無關的,

不論其背後的動機是好是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都希望與他人建立連結。

31.jpg

當你強迫自己不理會他人的想法時,

其實也就是變相把這些想法關在自己內心的自我折磨。

就像布萊德雖然嘴上總是說著自己不在意這些過去的朋友,

但心裡最掛念的還是自己是否得到對方的認同與尊重。

30.jpg

身而為人,

不論身份地位、人種膚色、性別文化,

我們都在面對如何在他人和自我間立足的難題。

 

然而,最重要的不是如何獲得所有人的認可,

而在於你是否真心關心那些你愛的與愛你的人

32.JPG

當你不再因為那些所謂的市場價值、或是他人的言行而影響自身的判斷,

只是單純的從心裡愛著對方,接受他的真實樣貌,並盡自己所能的為對方付出時,

你的人生,哪裡還需要想什麼價值呢?

33.jpg

今天的【電影學 學電影】就到此告個段落囉!

這次我僅截取了《自我的追尋》書中的一小部分來與《人生剩利組》結合,

除了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外,這本書還給予許多對自我疑問的解答,

若你正對自己的人生或生活感到迷茫無措,

我非常建議你可以去好好讀讀這本書。

 

對這部電影有任何想法或有想讓我解說的電影都歡迎在底下留言互動,

另外也可以提供您寶貴的建議讓我知道喔。

覺得我做的不錯的朋友也請別吝嗇的幫我推廣一下,或到我粉專點個讚吧!

 

我是alekghost  我們下回再見!

 

arrow
arrow

    alekghost 臥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